网课学语言心得小记
——罗靖
我从小对学习语言比较兴趣而且乐在其中。本科读英文专业,然后去美国读研加工作一共八年,2018年回国,对学习语言和文化有一点心得体会。因为在本科期间上了两年二外日语课,在美国认识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并且上了一学期的阿拉伯语课,当我得知北语有一个寒假丝路多语种体验班,我就很兴奋地来了。后来因为疫情,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我也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几个线上体验班。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在很艰难的时候尽力把线上课带动起来,讲解很有架构也很细心地纠音,课后还有各种打卡作业。因为我一直钟爱南美人的热情奔放,特别是前些年接触了各种南美的节日(比如墨西哥的亡灵节 Día de Muertos)和获奖的动画电影Coco,深受鼓舞。相对于亚洲对死亡的悲伤定义,南美人这种明亮积极面对死亡延长纪念的深意更让我触动(大家如果看过科比的追悼会可能对这一点有所了解,他的拉美裔妻子Venessa主办的这场追悼会很有南美风格,悲伤中迎着乐观)。后来我就报名了西语A1上的课程,总的来说,体验感还是很不错的,每周两节中文词汇语法阅读课,一周外教口语课,基本上能够跟上进度。很乐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小小体会和心得。很多网课的心得以平日学习为基础,再拓展开来。
这是很多单位考核员工用的,我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的教授也拿这个来考核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个SMART goal是能够帮助自己一步一步前进的。
S – specific 明确性。给自己设立一个上这门课的明确目标,比如是考试,出国留学,旅行,职业规划等等。对我自己来说,在国际教育领域工作,多一门语言就是多一身技能,也是职业拓展。
M – measurable 可量性。考核因素需要可以测量,比如每周30个单词,3个句型等等。明确的考核因素帮助自己测试是否有进步。
A – attainable 实现性。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太高,无法实现就没有意义;太低,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
R – relevant 相关性。考核因素要与设定的目标相关,否则没有帮助。
T – time-bound 时效性。目标达成需要设定截止日期,促使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不能拖延或懈怠。
我平日上班单程通勤需要1小时,如果周末去北语上课单程需要将近1个半小时。现在线上的课程反而让我节省了很多路上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比如背单词,听短文,练习口语等等。不同于十几年前学习资源的不对称,现在学习工具真的是太多了,甚至是信息爆炸。网络上有很多学习资料,或者下载app可以帮助我们每日积累词汇和培养语言感觉。比如每日西语听力app和喜马拉雅app里面有很多电台,有一些是原汁原味的短视频(比如来自Youtube),有一些是演讲合集,有一些是电影评论等等。我最近在听针对初学者的电台,每天三分钟,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日积月累培养语感。
学西语对我最大的干扰是运用非常熟练的英文。刚开始学语音的时候,虽然西语发音比较简单,但经常和英文不一样,每次上课时候都要清清自己的脑子,让自己暂时忘却英文发音,以至于最近工作开直播说自己是主持人(host)的时候,经常把host的英文发音发成西语发音,让我有一点尴尬。这一部分的工作还是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稳定分清两者的边界。
这一点是我学习语言中最享受的部分,也为我节省了很多学习时间,初看这一点和“排除干扰”有一点矛盾。我的很多美国朋友在选他们第一外语时都选了西班牙语,除了在美国西语的利用率仅此于英文之外,也和西语本身和英文有相似性有关,英文母语者学起来比较方便。目前只上了一个月的课程,初步感受到西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共融性(haber & there be, ser/estar & be)和不同性(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的区别,动词变位,词性分阴阳)。之前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带入英文思维学西语更容易,这一点我还在慢慢实践和证实。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刚接触阿拉伯语的时候,当得知语法顺序是主宾谓的时候,我立刻想到的是多年前学的日语,也是主宾谓,而且日阿的否定都在句末。即使日语和阿语完全没有历史渊源,但还是有一些相似。这种语言间的转换和融会贯通让学习语言的过程有很多小惊喜和快乐。
比起线下上课,网课上课对每个学员注意力的要求提高,毕竟老师看不到学员具体在做什么,不一定明确学员是否跟上节奏,问问题的时候也不一定会点名。一直看屏幕说实话挺伤眼的,看不到其他学员的状态也不容易调动自己的状态,互动在网课更难实现。更多时候,需要自己练习,主动发问,积极回答。和穿着笔体的衣服穿过半个北京去线下上课,穿着睡衣和拖鞋的自己很容易怠惰。课后的作业打卡很重要,对自己是检验也是压力,逼着自己循序渐进。
这个是学习语言的特有方法,从遣词造句到练习口语,很多老师都会用这个方法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尽量地融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词汇句型并且结合生活,会让学习语言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毕竟学理论知识是为了应用,有的时候哪怕要“违心”说一句en el estante no hay nada(书架上什么都没有)。在学习语言初级阶段,遣词造句越多越好,不怕重复,能说上3分钟总比只能说15秒钟要好很多。精简语言那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做的功课。很多人怕说错就不说,等自己造出完美无瑕的句子老师可能已经进入下一阶段,结果就没有发言的机会。我的很多朋友们说实话,他们口语里有很多小瑕疵,但这个不影响交流,毕竟能听懂就可以,我们又不是播音。口语其实偏随意而简单,胆子大的人背一些单词出国门就能靠拼凑单词交流。在初级阶段培养自己敢开口的习惯很重要,在练习中试错纠错,同时系统化学习语法和句型,让说和写有机结合,脱离对中国人“哑巴语言”的偏见。
最后给大家一点正能量。这个世界上有不少polyglot(多语言者),他们中一些人运用奇特创造性的方法,甚至是不可复制的方法,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性——坚持。寻找自己有效的方法和学习体系需要慢慢摸索,这需要时间,找到之后能够坚持执行并且在执行中调整策略而又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坚持尤其可贵。送大家这篇关于多语言学习的TED演讲(https://www.sohu.com/a/306603722_653592),希望大家得到一点inspiration!祝大家在学习语言的路上收获满满,成为自己!